今天看了EMBA雜誌,發現有個不錯的觀念:Feedforward, not feedback。

    我們現在參加活動,很習慣填寫回饋單,反映參與的情形。但這篇的作者卻說,前饋比回饋更有效。什麼是前饋,相較於回饋,當然是指在事前就給出的建議。因為回饋隱含著事情已經過去了,無法改變。但是前饋,卻可以讓人在事前先聽取眾多人的意見,在真正進行的時候更有信心。

   另外,作者也說幫助別人做對,比做錯後幫忙修正,更有效。這點和我以前的認知完全不同。

   根據作者的觀念,如果等到做錯後再說,等於你一直在等待錯誤的出現,反而更容易引起錯誤。(似乎也符合吸引力法則所說的) 但我一直認為在錯誤發生的當下說出錯誤的原因,和正確的方法,更能讓犯錯的人印象深刻,從而避免再次發生。

   可是如果想深入一點,這樣做是不是只是展示了自己身為教導者的優勢呢?只是在滿足自己被崇拜的渴望,也建立起一種威權。我教新人的時候,有人督導時,在犯錯的時候提醒他,記住了,下一次,他自己一個人時,這個錯誤還是會發生。並且在發生的時候,新人會有一種難堪、罪惡的感覺,覺得自己很笨,覺得帶他的人很厲害。然後錯誤就不會再發生了。可是這樣的教導方式對於接收的人來說是一種屈辱的經驗。或許有效,但在被教的人心理卻有陰影留下。

  所以我在想,如果我們一直"幫助他做對",不讓他犯錯,那麼會是怎樣的情形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apois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